手艺人杜学龙:让灯笼编织非遗技艺“活”起来、“火”起来

《锡林郭勒日报》2025-04-09 16:01

  “入选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非常高兴!我努力把灯笼编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好、传承好。”说起灯笼编织,在太仆寺旗有一个名字响当当——杜学龙。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灯笼编织事业,让这项非遗技艺绽放光彩。

  杜学龙与灯笼编织的缘分,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年仅7岁的他,就跟随祖父学做灯笼,从小心里便种下了热爱灯笼编织的种子。1996年,杜学龙投入全部精力,开始古灯样式的研究复原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制作出了古朴铁艺麻布灯笼、工艺纱灯等工艺制品。2014年,他返乡后在太仆寺旗宝昌镇高新技术园区成立内蒙古雪军灯笼有限公司,现在生产的灯笼种类繁多,涵盖古典、传统、装饰等300多类,产品主要为纯手工编织宫灯、纱灯、吊灯、台灯,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杜学龙深知,灯笼编织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非遗传承的责任。多年来,他积极投身非遗推广活动,频繁走进太仆寺旗的中小学校,把灯笼制作的课堂搬进校园,手把手指导学生们制作灯笼。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将他的公司确定为县域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邀请他走进高校课堂传授技艺,让灯笼编织这一非遗技艺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现在,杜学龙还乘着直播带货的“东风”,开启了线上销售,在镜头前边售卖产品边讲解制作工艺,让直播间的“家人们”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此外,他还创办非遗馆,多次开展非遗体验等活动,努力让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2017年,杜学龙被评选为自治区级铁丝编织灯笼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灯笼编织技艺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又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

  如今,杜学龙制作的灯笼不仅点亮了太仆寺旗的大街小巷,更是走出内蒙古,在河北张家口国际灯笼节上大放异彩,产品还远销英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灯笼编织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杜学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让灯笼编织这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他不仅编织出了照亮生活的灯笼,更编织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光明之路。(李建锋)

责任编辑: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