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赋能 额济纳文旅产业发展步履铿锵

2024年金秋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在美丽的额济纳胡杨林中享受骑行快乐。
春日的额济纳,居延海蜿蜒流淌,胡杨林深处新芽破土,牧群踏响欢快的鼓点……在这片生机勃发的热土上,一场以“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为号角的发展实践正蓬勃展开。
今年以来,额济纳旗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壮大文旅市场经营主体,用精彩的文化活动、优质的文旅项目,打造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从知名度有限的旅游过境地,到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再到高质量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额济纳正迈出文旅“蝶变”的铿锵步伐。
前不久,历时17天,横跨合肥、武汉、杭州等6个城市的“中国・额济纳2025文旅资源推介会”在广州落幕。活动中,额济纳旗围绕北疆文化品牌,通过资源展示、文化体验等形式,全方位推介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网红打卡点、民俗风情、非遗美食等额济纳优质文旅资源。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原公雪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沿长三角、珠三角、西北三大客源走廊开展多城推介,覆盖3000余家旅行商,通过政策互惠、客源互送,让北疆文化“走出去”,推动阿拉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日,额济纳旗2025年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技能培训班开班,两位蒙古族刺绣传承人用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员们传授蒙古族刺绣的核心知识、精湛针法以及图案设计理念。“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也是阿拉善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额济纳旗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逢春介绍,额济纳旗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经常性开展蒙古族毡绣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不断激发青少年、广大居民学习非遗技艺的积极性,持续扩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
近年来,额济纳旗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平台,全面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相继创作出《胡杨红》《西风烈》《阿拉腾陶来》等一批特色浓郁、主题突出、内容精彩的文艺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常态化开展培训、传承实践、宣传推广等活动,打造非遗精品线路,重点培育非遗特色产业集群,激活文化产业振兴“流量密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多彩的民族文化赋予旅游以绚丽的生命。近年来,额济纳旗深入实施景区提质工程,收回胡杨林旅游区经营管理权、黑城遗址经营权,投资4755万元完成老人湖景区、大漠胡杨观景酒店、居延海早餐集市等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重塑升级,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入选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举办首届旅行商推介大会,精心打造“苍天千峰驼羔”“五彩红柳”、电音狂欢季、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千年胡杨·百年姻缘”等系列文旅活动; 策划实施“与千年胡杨共赴美味之旅”活动,评选人气餐饮店铺26家、人气美食50道;持续提升“一机游”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效能,实现全旗酒店、民宿房源管理全覆盖;全新推出“各景区门票30天有效”等优惠政策,网红宣传、新媒体推介、城市话题登榜霸屏。2024年,额济纳旗累计接待游客4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
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蒋菊梅表示,今年,额济纳旗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胡杨林景区市场调研成果和产品落地策划,整合胡杨林旅游区、大漠胡杨林景区、居延海等重点景区旅游资源,在主题定位、产品体系等方面构建额济纳全域景区联动模式。同时,继续深入挖掘居延文化,接续办好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千年胡杨·百年姻缘”等品牌活动,推出更多契合新时代的艺术精品,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黑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对外开放力度,有效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宣传推介,持续营造规范有序便利的市场环境,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闫琛琛 佐世奇 赵春花 刘珊 赵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