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美味集结:莜面、月饼、烧麦,品不尽的家乡味

各种莜面美食 朱旭敏 摄
美食,是乌兰察布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滋养着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岁月的深情与乡愁。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乌兰察布人的生活点滴与情感寄托。无论是莜面的质朴、丰镇月饼的甜蜜,还是烧麦的烟火气,这些味道都在时光中沉淀,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静待着每一位食客去品味与回味。
莜面:镌刻在岁月里的家乡味
“内蒙有三宝,莜面、山药、大皮袄。”在乌兰察布,莜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乌兰察布的燕麦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燕麦加工成面粉即为莜面。过去,莜面是家家户户的主食;如今,它凭借丰富的营养价值,更成为乌兰察布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家乡味道。
早上7点,集宁区幸福路的绿源莜面自助店准时开门。老板王大姐和丈夫早已忙碌起来。王大姐熟练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温水,双手不停揉搓,不一会儿,面团便成型了。她边捏莜面边笑着说:“每天都得早早准备,老顾客就喜欢这手工味儿。”
王大姐早年下岗后开起了莜面馆,从最初手搓鱼鱼时胳膊酸疼,到如今轻松应对每天数小时的制作,她的手艺在岁月中愈发精湛。莜面的做法多样,搓、推、擀、卷、蒸、炸、汆、烙、炒,能变幻出莜面窝窝、莜面鱼鱼等数十种美食。莜面本身清淡,搭配丰富的汤料才更有灵魂。热天来一碗凉汤莜面,清爽可口;冷天则吃热汤莜面,浇上羊肉或猪肉臊子,暖到心底。
老顾客冯女士回忆:“我十几岁时,妈妈加班不在家,爸爸就带我来吃莜面。第一次来莜面馆,看到莜面和各种凉汤,一切都特别新鲜。后来尝过很多美食,可莜面的味道始终难忘。”市民李先生也感慨:“我在外地工作多年,每次回乌兰察布,第一顿肯定吃莜面。外面吃不到这味儿,莜面就是家的味道。”
如今,乌兰察布的莜面不仅深受本地人喜爱,还因传统手工工艺和新鲜食材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王大姐高兴地说:“看到外地游客喜欢咱的莜面,打心眼里开心,这说明咱的手艺得到认可了。”

丰镇月饼 马佳敏 摄
丰镇月饼:岁月深处的甜蜜烙印
“小时候,物资匮乏,月饼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到中秋前夕,我们就满心期待,大人们也忙着准备做月饼的食材。”土生土长的丰镇人苏杰回忆起童年,眼中满是眷恋。
苏杰回忆,儿时中秋前,最期待的就是做月饼。月饼坯进了土灶烤箱,孩子们守在旁边,听到细微“滋滋”声就激动不已。烤箱门打开,甜香扑鼻而来。“咬一口月饼,外皮酥脆、内里松软,香甜在口腔散开,直击心底。如今随时能买,可儿时全家做月饼的场景,一直刻在记忆里。”苏杰感慨道。
在乌兰察布,月饼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岁月温情,是团圆的象征,也是游子的乡愁。如今,丰镇月饼声名远扬,畅销全国。
在丰镇市隆盛庄,孙平经营着一家月饼店。他说:“这几年,丰镇月饼的名气越来越大,好多外地顾客都专门打电话订购。一到中秋,订单多得忙不过来。线上线下一起卖,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尝到正宗的丰镇月饼。”

刚出笼的烧麦 马佳敏 摄
烧麦:街头巷尾的烟火味
清晨,街边的烧麦馆早早开门,店内坐满了人。“李大爷来啦,您的烧麦!”服务员端着热气腾腾的烧麦,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
蒸笼掀开,热气裹挟着烧麦的香气扑面而来。刚出笼的烧麦饱满圆润,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李福接过烧麦,熟练地夹起一个,一边加醋和辣椒,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吃烧麦得配砖茶,一口烧麦,一口砖茶,解腻又舒坦。”李福说。
对乌兰察布人来说,烧麦是生活的一部分,装着大家的回忆。出远门的乌兰察布游子徐璐也常念叨:“在外面吃不到家乡味儿的烧麦,一想家,就馋这一口,它就是家的念想。”
乌兰察布的莜面、丰镇月饼和烧麦,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记忆与情感,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无论走到哪里,这些味道都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牵挂。(马佳敏 朱旭敏)